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十四五”成绩单丨规模与质量双提升 一组数据

“十四五”期间,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在政策保护和创新驱动下,经济市场中的民营主体秉持“苦干必胜”的精神,一一攻克难关,交出了一份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的亮眼牌照。今天我们看一下“十四五”规划报告。 “十四五”框架用专门章节明确了“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和“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两大主要任务。具体包括:改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环境环境和市场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专项基础技术研发。 到五月底到2025年,我国私营经济组织有1.85亿个,占企业主体总数的96.76%。其中,私营企业超过5800万户,较“十三五”末增长40%以上。个体工商户1.27亿户,比“十三五”末增长约37%。 如今,民营经济贡献了我国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额的50%以上; 占GDP和上市公司数量60%以上; 创造70%以上的创新技术成果;吸纳80%以上的城镇就业; 集中了全国92%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商业航天等国家战略中民营企业不断涌现。北京亦庄“火箭街”聚集了140多家民营航天企业。硅今年以来,已进行18次火箭发射,运载卫星150颗。 私营企业也开创了人工智能等尖端技术。广东、江苏、浙江的数据显示,在人工智能大型模型、机器人研发等领域,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超过90%。 在经济市场上每一个私营主体都在苦苦挣扎的同时,国家不断加强法律保护和政策保障。 五年来,市场准入负面宽松“瘦身”; 新增对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占全国减税降费总额的70%以上; “民营经济31条”直击民营企业融资难、出口难等“痛点”密集融资和违约账户。 今年5月20日,经济促进私法正式实施。有26处地方使用了“平等”、“公平”和“平等”等词语。首次将“两停”强制写入法律,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打破壁垒、减轻负担、激活活力,民营经济发展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