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少次我在梦中怀抱宝塔山回到延安。”陕西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抗战时期,这里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无数有理想的进步青年寻找光明。
现在的延安,红灯依旧闪烁。许多人一次次来到延安,追随这里的红色足迹,追逐信仰之光,汲取前进的力量。
10月16日,“红星照耀中华: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复兴”网络主题宣传调研活动媒体团走进延安。这座充满红色基因的城市,正以新的活力和热情,谱写着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璀璨篇章。
《走那条路》让红色记忆更深
抗战时期,四万多名怀揣报国信念的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聚集在岸边延江畔、宝塔山麓;到2024年,将有超过4700万人次游客来到延安,追随红色脚步,汲取发展动力。
《走那条路》是历史的记忆,是时代的回声。时光流转,不变的是那的魅力。
在吴起通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楼梯上,一位母亲牵着女儿的手爬上楼梯。邵萌 摄
采访当天,下着雨。在吴起通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楼梯上,一位母亲牵着女儿的手爬上楼梯。男孩抬起头,跨过象征着25000英里长征的250级台阶,面向中央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碑。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穿越11个省份,翻山越岭,终于在吴曲镇落户我,陕北,结束了著名的25000里长征。”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解说员张新月说。
走进纪念馆,你会看到充满时间痕迹的实物和珍贵照片,记录着令人回味的往事。
62岁的施先生和他的同事在博物馆驻足观看。他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从山东滨州前来参观学习。施先生说,他的孙子今年6岁了。平时,他经常打喷嚏——对孩子来说,长征九十了。延安精神必须弘扬,祖先的英雄事迹必须铭记。
游客驻足观看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邵萌 摄
“红色文化”成“金名片”:红色基因赋能城市发展
距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100多公里的延安革命纪念馆正在探索如何让“这本书”在革命网站上被频繁阅读和更新。
延安革命纪念馆文创店里,冰箱贴、明信片、帆布袋等带有红色元素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购买。博物馆还推出了戳打卡活动,以更新颖的方式让红色文化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增加游客参与度,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的文化创意产品。邵萌 摄
数据显示,延安市有革命旧址445处,仅延安市就有革命旧址168处。在这里,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处纪念馆、每一处窑洞,都有一个值得聆听的革命故事。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故事,都在陕西红色之旅中脍炙人口。在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小伙伴ople晒出打卡延安的照片,前往红色之旅。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延安还着力打造高品质文艺演出,为红色故事开启开路。
10月15日晚,媒体团观看了大型红色沉浸式音乐剧《那样的三十年》。演出以进行曲的形式展开,观众跟随演员穿梭于钟楼、新华书店等地标建筑之间。通过“定居延安”、“东方解放之旅”等七个章节,体验延安文艺座谈会、大生产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让观众从踏入安澜门的那一刻起,就“穿越”到了1930年代的延安城。
如今,红色圣地延安以其独特的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追随革命脚步,体验红色文化。历史的回声是新的力量涌入这片炙热的土地。
(记者 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