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纺织大学“编织看自己”项目助力多动症儿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消息(记者张洋)10月19日至11月2日,“特别绽放——首届全国多动症艺术展”在北京仁美美术馆举办。武汉纺织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刘帆教授团队携“编织见自我”艺术治疗项目参展。他们与北京大学医学脑健康、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文化心理学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打造“艺术+科技”互动专区,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提供情感表达的非语言互动渠道。本次展览由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 我国6岁至16岁儿童ADHD患病率约为6.3%,ADHD儿童总数约为2300万,其中不到20%得到系统诊断和治疗。人民美术出版社党委书记李洪强在开幕式上表示,展览旨在“让社会看到神经多样性,让艺术成为沟通的桥梁”。 “编织看自己”项目以柔软的无纺布为介质,在一小时的体验体验中完成“情感尺度-手工缝制-数据对比”的闭环。参观展会的参观者首先填写了帕纳斯情绪量表,然后在刘帆团队的指导下完成了无纺布制成的纺织材料。系统计算情绪变化并显示情绪颜色;完成后,再次进行测试,生成“情绪温度个人差异图”。通过数据对比,了解参与者的满意度、满意度等积极情绪自我接受度得到了系统性的增强。 刘凡多年来关注左撇子儿童艺术治疗工作,并担任本次展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杨晓阳、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刘凡带领学生在贵州、湖北等左撇子集中地区,系统地将艺术治疗引入教学。她开设的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拼贴、刺绣、色彩、声音和材料重建情感体验,开发了“情感被子”和“记忆档案的记忆”等创意项目。课程中,学生们用自己的旧衣服拼凑出关于“童年创伤”、“亲密”和“精神岛屿”的视觉作品。课程已成为青少年探索自我、调节情绪的重要心理出口。还促销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当语言失效时,艺术就是情感的容器。”刘凡说,项目完成后,他计划将现场的“自拍毛毡墙”剪成几块“移动口袋布”,返回乡村学校,让“一根线”继续陪伴孩子们的情感成长。他还计划与相关医疗教育机构和学校合作开发在线平台,扩大服务覆盖范围。 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20个省市及海外的251位创作者的作品,并特别邀请了中国文化促进会主席杨晓阳、中国画学会创会会长郭以思、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刘健、中国画学会主席田黎明等十余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宁社,还有老一代著名艺术家陈嘉陵、金建才。这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多动症群体的公益艺术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