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新闻:近年来,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集健康监测、生活护理、情感融合于一体的健康护理机器人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场景。在成都举办的成都智能医疗保健机器人展览会上,“畅享智能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上,50余款智能医疗保健机器人新品,展示了多项智能医疗保健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这款迎宾机器人可以用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进行交流,还可以为老人提供精准的导航服务。这款言语辅助机器人是国内首创,专为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人设计。通过智能控制技术,贴合各类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它是一款具有超级计算能力大脑的超轻量产品。突破了传统仿人机器人成本高的瓶颈高性价比。其续航能力和运行稳定性经过了多种家庭情况的考验,可以轻松适应复杂的家庭环境。这个测试机器人看起来像一面全面镜,需要一位老人在设备前站立90秒。无需复杂操作,即可检测呼吸、心率、血压、血糖等大量基础健康数据,并立即生成分析报告。面对海量健康数据的处理问题,现场展示的“AI+智慧养老健康平台”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该平台打破硬件设备的数据壁垒,构建包括健康监测、风险预警、智能干预、个性化服务的整体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在政策和技术双重驱动下,医疗健康发展Obot产业正在加速崛起。从社区站点的检测设备到养老院的护理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快速普及的背后是创新技术和政策支持的双重助推。目前,我国医疗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不仅缓解了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更成为带动全产业链升级的新生产力代表。技术的融合推动医疗保健机器人功能全面升级。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使用具有环境识别、聊天互动、才艺表演等功能的机器人,为老年患者提供情感整合服务。 2025年2月,全球首个老年护理机器人国际标准《互联家庭环境中使用的主动辅助机器人性能指南》我国牵头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正式实施。今年6月,工信部、民政部联合启动“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化应用试点”,重点突破家庭环境中方言沟通、复杂导航等技术瓶颈。目前,北京、上海、成都等多个城市已率先开展试点工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委员徐百涛表示,养老机器人占据家庭、社区、养老机构等场所,头部机构的批量应用与家居产品的人群形成协同落地趋势。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0%以上。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激发了了解智能医疗机器人的实际需求和长期价值。破解医疗机器人集成挑战与未来之路 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医疗机器人产业正蓄势待发。但作为新兴领域,行业发展仍面临基础技术有待突破、成本高、操作复杂等诸多挑战。如何打破现状、砥砺前行,让“科技助老”真正惠及大众,一直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展会记者了解到,目前中高端医疗保健机器人价格在2万元以上,部分带有康复训练功能的产品甚至超过5万元0元,这超出了很多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同时,部分产品操作流程复杂,约30%的老年人因不知道如何使用而将设备闲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所长陈路平表示,随着社区居家养老、家庭购买智能保健机器人的增多,可以扣除柔性触觉传感器、AI芯片等关键部件的量产成本,从而带动整个保姆机器人的发展医疗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制造等前沿技术的融合载体,融入AI算法优化,为行业颠覆提供新动能。其研发过程中采用了“边缘计算+边缘计算”、生物体征监测等技术,推动了多领域的创新协作。陈路平表示,基础功能产品要变得“买得起、用得稳”,大约需要3-5年的时间。2030年前后,具有清洁、简单护理、跌倒监测等基础功能的机型价格有望进一步降低,将成为普通家庭的第一收入。从社区站点的快速检测设备到家庭环境中的护理助手,从试点的开创性尝试引领全球标准制定,医疗机器人正以创新技术为笔,描绘出“科技助老”的新图景,这一产业不仅将为亿万老年人带来更好的晚年生活,也将成为我国智慧劳动力新的增长极,为全球响应贡献“中国方案”。e 人口老龄化。